我为什么要讨论新旧问题呢?我看到国内现象,变换离奇,又全都从新旧说法上淘换演变而来。我又看见全国的人心无所归宿,也没有探讨新旧的说法,这样下去凶险就要到来。现今政策有新政、旧政,学校有新学、旧学,道德有所谓新道德、旧道德,就连到了交际应酬,也有所谓新仪式、旧仪式。上自国家,下及社会,所有事物,都呈现新旧两种气象。我们人与事物的联系一天不断,那就一定发生新旧问题。新新旧旧,陈杂在前,我应当何所适从呢?我有这个疑问,我猜人人都有这个疑问,那分辨又怎么能不及早分辨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我国自从发生新旧问题以来,到现在没人对新旧这两个字下一个明确定义。原来在前清的时候,国内分出了维新、守旧两个党派,彼此排斥抵抗,不相上下,是所谓新旧交哄的时代。近年守旧党的名号,早已随着前清帝号逝去。人们看待新这个字眼,几乎神圣不可侵犯。就是那些提倡复古的人,也往往假托新义,引以为重。考察实际来看,他们的一举一动,又全与新规则不符。因此,一切现象似新非新,似旧非旧,是所谓新旧混杂的时代。新旧交哄的时代,无论谁对谁错,大家都本着良心上的主张,一点没有作假。到了新旧混杂的时代,别说是非不明,就连辨明是非的机会都没。如果按照这样不变,势必我们全国的人都不再有精神的家园,我不知道国家还能建立在什么上面?
只有对错,没有新旧这是天下最恰当的话了。但是天下间的对错,才刚刚演化进步,还没形成定律,就不得不假借新旧的名义来拉起大旗。既然有了是非、新旧,就肯定不能没有争论。是非不明,新旧未决,争端永不止息。开始就口诛笔伐,后来就兵戎相见了!我国的新旧问题,如果不能早日解决,所谓新旧之争,必然越演越烈。看看这几年,国法为什么朝令夕改,政治为什么举棋不定?答:就是新旧之争。人心为什么涣散不宁,社会事业为什么停滞不前?答:还是新旧之争。这是过渡时代必然要走过的楼梯,本来没什么。现今诡异的是,人人都投身于新旧竞争的漩涡,而偏偏说的和做的不同。今天试着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,我们分辨一下是新还是旧,几乎不可能。明明是旧人物,他口头言论全是从新而来;自称是新人物的,他的思想方法全都是旧的。比如说封爵,是旧事,但从平等的角度去解释,就新了。比如办学,这是新事,但是把阶级明分,那就是旧了。诸如此类,不胜枚举。所以说以前的新旧之争如火如荼,现在的新旧之争如鬼如蜮。磊落光明的态度,一下变为昏沉暧昧,一旦积攒久了突然爆发,就有过当倾侧的危险!我考察这个现象的由来,有三派人要为此负责。
一派是伪降派 这一派是纯旧。他们的旧脑筋、旧观念、旧方法、旧习惯,实在是与生俱来,他们对革新事业,本来是格格不入,之因为形势所迫,不得不违心相随。他们的违心相随,不过是他们的一种手段,他们虽然极力敷衍新门面,但是旧观念旧方法,仍然流露在外不自觉。今天新旧混杂,这一派最主动。
一派是盲从派 这一派很像新派。他们对于新的趋势,唯恐不及,一唱百和,成为风气。问他们有真知灼见嘛?没有。有真正的信仰吗?也没有。这一派,在国内人数上最多。他们自命为新世界的功臣,实际是新世界的罪人。
一派叫折衷派。 以前当新旧两派明张旗鼓的之时,国内就有一部分人,愿意调停。他们认为两者可以并行不悖。新的固然应当实行,旧的也不可以偏废。一方面提倡维新,一方面维护守旧。这就是所谓折衷派。此派言论,对于理论不认真的人民,最容易投合。而且他们本身处于不负责任的位置,周旋于二者之间,以此牟利,他们站位可真聪明!养成这种不新不旧的现象,这一派最有力量。
综合这三派,一言以蔽之,说:旧派不肯承认自己是旧,新派不知道什么是新。我厌恶作伪,我厌恶盲从,我尤其厌恶折衷。我认为新旧两者,绝对不能相容。折衷的说法,非但不了解新,并且不了解旧。他们不但是新世界的罪人,也是旧世界的蟊贼。我说这个话,不是我愿意提倡新旧争斗。我认为国家在天地之间,必须有能撑持国家的人,要有一致向上的精神。就算做不到,那维新要有维新的精神,守旧要有守旧的精神。人人本着自信,锲而不舍的用精神战斗,绝不停止,终究有正当解决的一天。就是这种左右逢源,一会赞成一会反对,导致仇人也要做朋友,暗地里相互残害,而国家的元气,真是被消耗丧尽了!这不是多重的可悲嘛?
现今的弊病,当然在于新旧的旗帜不鲜明。而原因,则是新旧的观念和边界不清楚。新旧比较的词汇,本来就没有标准。而我国人恍惚没有定见的人,就因为没有标准,就被引导了取舍的路径啊!我今天下一个定义:所谓新,没有其他说法,就是外来的西洋文化。所谓旧,没有其他说法,就是中国固有的文化。既然如此,首当其冲要争辩的就是西洋文化和中国文化根本上可不可以相容?解决这个问题,又要问西洋的伦理和中国的伦理是否相似?稍微了解外国国情的人,肯定知道欧美各个国家家族制度、社会制度、国家制度,没有一个可以与中国勉强比附的。欧美现今一切文化,无不根据于人权、平等的学说。在200年前,他们的君权社会、特权社会,无异于中国可能比中国还严重。自从法兰西革命成功后,人权学说昌兴,于是对于人生的观念有了大变革;人生的观念既然变了,对于国家的观念就不得不变;国家的观念变了,于是乎铲除专制,宪法的精神才能圆满表达。这个是西洋文化,而我们中国前所未有,所以叫“新”。反过来的就是“旧”。二者从本质上不同,绝对没有调和折衷的余地。今天应当决定的,是在这个各个种群竞争存在空间的时代下,究竟是“新”适应我们,还是“旧”适应我们。如果认为新适应,旧就必须排除,如果认为旧适应,新就应当废弃。旧不从根本打破,新旧绝对不能发生,新不排除干净,旧就不能保存。新旧不能相容,更甚于水火冰炭不能相入。我国提倡维新大概30年,都局限于新旧的相互比较,没有体认到新旧根本的差异。根本观念如果不明,仅仅执着于一事一物的新旧,那所说的新旧,是时间的不是空间的,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,是比较的不是绝对的。人各自新其所新,旧其所旧。新旧学说越繁杂,新旧边界越模糊,这确实是中国唯一的根本大患。这个不分辨,那一切云雾终究没有放晴的一天。国事都不用说,就是个人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,也不能不有所归宿。哪能随意被多数派和潮流所裹挟,或东或西,自己让自己无形的主宰承受无限的苦痛?我们社会未来的主人翁们,不应该迅速取舍一下吗?
全文完。新文化的文章,读起来气象森严。一股浩然正气,是当下真正缺失的。对当时局势的分析,有其独到之处。在这里我问几个问题:
1.中西文化在我们中国最终相容了吗?我们现在的社会到底是中还是洋,这个状态你怎么评价?
2.对于全盘放弃中国文化,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的主张,如果你是当时的人,你会支持吗?
3.新旧之争在今天结束了吗?你看到哪些套着新名字的旧现象呢?
4.如今作者的思路对我们还有什么参考价值?
建设精神家园,理解世界本质,从文字开始。
本文作者,汪叔潜
关键词: